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能源广角】科学合理地布局垃圾发电产能

发表时间 : 2024-07-12 02:16:38  来源 :   浏览 : 1

  远看像艺术馆,近看是发电厂。近年来,垃圾发电厂已成为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标配,一些充满设计感的垃圾发电站甚至成为网红打卡点。不过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垃圾发电,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据报道,当前很多垃圾发电厂产能利用不足,存在“吃不饱”现象,而且随国家补贴退坡,一些项目盈利困难。如何科学合理地布局垃圾发电产能,让垃圾发电项目既“吃饱”又“吃好”,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垃圾发电“吃”的是垃圾,产出的是绿电。目前垃圾发电最重要的包含焚烧发电和填埋气发电两种方式,其中焚烧发电更为多见。它的基础原理与煤电类似,只不过燃料从煤炭变成了垃圾。

  我国已建立起全球最大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体系,为何还要发展垃圾发电这种小众绿电技术?核心在于高质量垃圾治理。垃圾处置是全球性难题,随着城镇化率不断的提高,全世界城市都面临垃圾持续增长带来的治理困扰,破解“垃圾围城”困局,快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迫在眉睫。

  传统的垃圾解决方法是填埋,这样的一个过程会排放大量甲烷气体,其温室效应远高于二氧化碳;同时,易引起地下水和空气污染,威胁人类健康,对土地资源也同样是一种浪费。与之相比,垃圾焚烧发电既能避免甲烷排放,又能替代化石燃料,具有双重减碳效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变废为宝,为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在发达国家,有“垃圾就是能源”的说法,垃圾发电就是节油、节气、节煤。

  值得一提的是,为降低垃圾焚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和二噁英等有害化学气体,我国对垃圾发电厂的排放标准有着严格要求。在焚烧环节,大幅度提高燃烧温度使垃圾充分燃烧;在烟气处理环节,采用急速冷却、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尘等工艺减少排放。通过一系列技术处理后,垃圾发电厂只会排出微量的二噁英,打个比方,同样的烟气量,排放的二噁英仅相当于烤肉产生的千分之一。目前,我国大多数垃圾发电厂烟气排放指标优于国家标准,部分指标优于欧盟标准。与填埋相比,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染排放大幅度削减,与周围环境能够和谐共生。

  由于综合效益显著,垃圾发电已成为中国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发布的《2024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2577万千瓦,同比增长7.5%。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相对密集,垃圾产生量较大,东部地区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高达57%。“十四五”期间,很多大中型城市都将跨入原生垃圾“零填埋”行列。

  需要警惕的是,在垃圾发电装机不断的提高的同时,一些电厂慢慢的出现“吃不饱”的问题。其中根本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缺少科学统筹规划,垃圾发电厂无序扩张、遍地开花,使得垃圾发电产能增长快于垃圾增速。供需两端失衡,导致不少电厂产能利用率不足70%,相当多的垃圾焚烧炉处于闲置状态。

  与此同时,补贴来源也在缩水。2020年国家新政规定,生物质发电项目自并网之日起满15年后,无论项目是不是达到全生命周期补贴电量,都不再享受中央财政补贴资金。但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成本迅速下降不同,垃圾发电成本下降空间存在限制。“国补”退坡加上补贴拖欠,对于本就“吃不饱”的一部分垃圾发电厂,慢慢的出现项目经营困难。

  解决垃圾发电厂“吃不饱”问题,需要两头发力。一是增加垃圾处理量。可利用生活垃圾焚烧设施阶段性富余能力,协同处置生活垃圾与工业固态废料,并复挖填埋场陈腐垃圾进行掺烧,实现焚烧解决能力共用共享。二是加强垃圾焚烧电厂有序建设和运营,减少垃圾量的分流。

  冀ICP备202101476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