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矿厂:“吞废”变宝 应用尽用5月9日,位于清镇市麦格乡的贵州顺合银泰矿业有限公司洗矿区内作业繁忙。
该公司的主营业务俗称“洗矿”。洗矿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来自周边铝土矿山的尾矿,即矿山开采选出有价值的精矿之后剩下的“无用”固废。
在公司原料区内,堆放着数米高的尾矿石。厂长余荣介绍,这些尾矿石经粗筛后进入洗矿机,再经过泥水分离、矿石人工分选等一系列“淘宝”工序,最后分品位堆放,销往下游氧化铝生产企业得到二次利用,实现“吞废”变宝。
该公司2020年正式投产以来,主要收购附近犁树桠矿山、劲同矿业、马龙井矿业等清镇周边5至6家矿山企业的铝土矿尾矿。截至目前,累计消耗尾矿300余万吨。
“去年,我们从120万吨尾矿资源中洗选出可利用的铝土矿石30万吨以上,主要销售给贵州华锦铝业有限公司清镇氧化铝项目。对于含矿量低或不含矿的砂石,则销给砂石厂、建筑砖生产企业等。”余荣说。
洗矿产生的泥水,通过公司污水处理设施压滤机处理后,使九成以上的水资源重新投入生产线,实现循环使用。
在清镇市贵耐铝土开采项目生态修复区内,大片的油菜已经结籽,斜坡上栽种的塔柏树一眼望去绿油油的。
“目前,我们矿山已累计完成11个治理区1000余亩生态修复面积,用来覆土复绿的客土大部分来自洗矿厂分离留下的泥土。”贵州劲同矿业有限公司贵耐铝土矿开采项目负责人李健说,由于就近回填,为矿区生态修复节约了不少成本。
李健和记者说,矿山开采造成了地表情况严重,需要从另外的地方运输大量客土,才可能正真的保证土壤厚度达到基本耕种条件。洗矿后的大量泥土,可为复垦矿山的绿植提供养分。
近年来,贵州顺合银泰矿业有限公司积极试验,使用洗矿后的泥土打造了20亩水稻示范田,每亩年产量达800斤。今年,公司还试种了蔬菜,主要供应员工食堂使用。
“清镇铝土矿含铁量比较高,我们将进一步投入研发资金,采取科学、高效、环保的方式分离矿石中的含铁部分,提高铝土矿的品位,更好地让尾矿资源被‘吃干榨尽’。”余荣说。
清镇市自然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珺表示,通过铝土矿洗矿过程,不但可以使尾矿中的矿产资源得到二次利用,实现矿产资源应用尽用,也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客土资源保障,是推进“富矿精开”的一项必然选择。
遵义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营水泥建材及光伏板的生产制造企业,近年来该企业通过余热发电、水体循环、除尘改造、垃圾滤液处理等有力措施,在节水节电降尘除污等方面均有建树,并通过优化工厂生产生活环境,打造“花园式”水泥工厂。2022年,坚实的绿色发展步伐让遵义海螺获评工信部授牌的国家级“绿色工厂”。
5月14日午间时分,走进位于遵义市汇川区的遵义海螺公司,公司设备保全处副处长林金华和同事午饭后在厂区的人工湖旁消食聊天。眼前的湖水,是员工生活用水及水泥生产用水处理得来。
“这不仅是厂区景观湖,也是雨水收集池,同时也是生产用水中转池,可谓‘一池三用’。”林金华介绍,作为一家年产水泥熟料360万吨、水泥440万吨的大型水泥制品生产企业,集约节约用水一直是企业绿色生产的“风向标”。
水是水泥重要的生产要素,为节约生产生活用水,遵义海螺2012年投产之初便修建了人工湖,构建起厂区水体循环系统,水泥生产环节的水通过在人工湖静置降温后,可通过管道返回至生产车间为设备冲洗降温,从而节省水耗。
水体循环的畅通给厂区带来了良好的生态。“人工湖岸边不仅种植了蔷薇、月季等植物,还有员工自种的辣椒、白菜等作物,沿岸灌木丛里时不时有野兔出没,湖里有2000多条鱼。”林金华说道。
目前,遵义海螺已建成5套厂区污水处理设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量达13.5立方米/小时,通过搭建水体循环系统,生产用水利用率超90%,水泥生产吨均水耗仅为0.17立方米,优于贵州省定额标准值的0.6立方米。
水泥生产的煅烧环节会产生上千摄氏度的高温,在窑尾会降至350摄氏度左右,其间存在大量的废气余热可以利用。
遵义海螺为此配套了1×18兆瓦的余热发电系统,利用水泥熟料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废气余热进行热交换,生成水蒸气带动电机发电,每吨熟料发电量能达到40度以上,能解决水泥熟料生产77%的用电量,每年节约用电1.5亿度左右,节约电费约8000万元。
“不仅如此,我们还利用窑尾余热供办公楼、食堂、宿舍暖气,给员工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减少空调用电,大幅度降低生产及生活中的能源消耗,持续实现废气余热的高效循环利用。”站在余热发电厂房前,林金华介绍。
节水省电双管齐下,遵义海螺在节能降碳领域开辟出新赛道。2020年,遵义海螺被工信部评为贵州省水泥行业唯一一家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全国第三批“建材行业百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贵州省节能示范单位等十余项与节能降碳相关的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
不同于普通的水泥企业,行走在遵义海螺生产厂区,闻不到烟尘、看不见煤灰,行走一路尽是花红柳绿的茂密植被。
“生产水泥会伴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对大气环境和员工身心造成影响。为此,2018年至今我们累计投入超1.4亿元专门用于大气改造。”林金华说。
2018年,遵义海螺投资4000万元将水泥生产尾气电收尘工艺改为袋收尘。次年,花费3000万元改良脱硫除尘工艺。2022年,投资7000多万元建起了SCR烟气脱硝设备。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节能减污降碳目标,用好‘水循环’‘热生电’‘净大气’等生态妙招,对构建全省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以及贵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林金华说。
芙蓉江,乌江最大支流,沿岸山清水秀、崖雄峰奇、峡幽涧深,正安县芙蓉江镇保龙社区便坐落于芙蓉江畔。
初夏,走进保龙社区,一阵微风拂过,云和江水静谧无声,耳边伴着树叶摩挲声,不时传来阵阵虫鸣。
温馨舒适的农家小院、生机蓬勃的庭前绿植,村民们悠然坐在自家院子里谈笑风生……这里处处都蕴藏着乡间的小美好。
“这几年村里变化真的很大,环境更干净、更绿、更美了,住在这里安逸得很。”今年76岁的村民刘安维说。
这里家家户户的庭院各有千秋,有的绿树成荫,有的花团锦簇,有的蔬果诱人……一户庭院就是一处风景,家家户户串起美丽乡村。
近年来,保龙社区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利用闲置土地种植蔬果、绿植等,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以庭院“小美”扮靓乡村“大美”,绘就了一幅“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乡村生活美景。
日前,第二十一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决赛暨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中国区选拔赛在宁波市奉化区大堰镇箭岭环境学习中心圆满落幕,贵州两个项目在决赛中脱颖而出。
本次决赛共有来自全国10个省份的20个发明创新类高中组项目团队入围。其中,遵义市第一中学吴睿成同学的《热水器冷水循环装置创新设计》获得全国二等奖,贵阳市第八中学游欣怡、陈凤鑫、周雨欣同学的《一种城市楼顶雨水净化装置的设计》获得全国三等奖。
据悉,本次比赛的入围项目包括了污水治理、水质监测、节水技术等多个角度的解决方案,涵盖了实地调研、科学实验、系统模块设计等形式,应用了仿生学、纳米材料和物联网等先进的技术,在强调创新性的同时也注重实用性,展现出了中学生在科学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的强大潜力。
近年来,贵阳市充分的发挥森林生态优势,坚持规模效益并重,积极发展以林下食用菌、中药材为主,林农复合经营为辅的林下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200亩以上林下种植示范基地24个。
在发展林下经济中,贵阳市注重发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强化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开展菌种生产、领衔种植、市场销售等方面工作。重点培育扶持50余家具备规模的林下食用菌、中药材种植经营主体企业、大户,带动发展林下经济,累计发展林下经济面积4.2万亩,占全市林下种植培养面积的42%。林下经济产业新增就业岗位2893个,带动2.02万以上农村人口增收。
优化林下种植结构,推动中药材“上山入林”。打造定制药园1个,黄连、黄精等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9个,林下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3.5万亩。打造以林下羊肚菌、赤松茸为主的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11个,林下食用菌种植培养面积1.5万亩。打造500亩以上林农复合经营种植示范基地2个,开展林下辣椒、大豆、花生等矮杆作物种植,林农复合经营种植培养面积7.25万亩。目前,全市已建成200亩以上林下种植示范基地24个,其中500至1000亩的林下种植基地3个,1000亩以上种植示范基地3个。
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专家技术团队,深入开展技术培养,打造野生菌保育、中药材引种种植示范基地4个,已争取到国家、省林业科技推广项目3个,补助资金185万元,用于林下野生菌保育、林下中药材重楼种植推广、林下中药材引种栽培。
5月25日,青春建功强省会——贵阳贵安生态文明青年志愿者河湖保护与生态文明宣传主题活动在贵州商学院举行,“青清河”志愿者、“小林长”志愿者、贵阳贵安民间河长、贵州商学院大学生志愿者以及黔仁生态等单位人员共900余人参加。
在活动现场,“青清河”志愿者陆小龙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大家进行互动交流,向青年志愿者分享了贵州省内拍摄到的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影像,鼓励大家从关注身边的大自然做起,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在校园“水环境”主题游园会,组织单位围绕生活用水的水源地、水质监测、污水处理设备等重要环节设计了互动游戏,参与者在此过程中学习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等知识。
在贵阳贵安民间河长田辉的带领下,参加活动的青年志愿者到麦架河进行巡河,了解河长制、长江十年禁渔、水生外来入侵物种防治以及河湖保护相关知识,并开展净滩行动、禁渔宣传等,用实际行动守护贵州河湖。
共青团贵阳市委、贵阳贵安河长制办公室、黔仁生态等单位联合组织并且开展了此次主题活动,希望能够通过活动吸引更加多的年轻人积极加入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队伍,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建美丽家园。